传播红色革命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从李瑞山1942年创建杜家楼村党支部谈起
李瑞山 一九六四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一九四二年“四.二九”反“扫荡”亲历者在临西县姚安镇(前排左三 李瑞山)
一九六三年八月视察水灾区(站立者右三 李瑞山)
登台参加合唱(前排左六 李瑞山)
一九五零年清河县杜家楼全体村干部合影(前排右一 李瑞山)
李瑞山一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仰坚定,不懈地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战争年代不用说了,能够投身革命的人,大多是不怕流血牺牲,甘愿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一切的仁人志士。在建设时期,李瑞山依然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在所谓的大跃进,在三年困难时期,她作为县长(后任县委书记),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与群众同甘苦,共奋斗,紧紧依靠群众发现、总结了南宫焦旺村“大包干”的做法,并在全县悄悄进行推广。允许农民群众在完成好生产队的各项生产任务的同时,经营好自己的自留地。这样,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顺利完成规定的粮棉征购任务和集体提留任务,又确保各户群众满足全家人的生活需要,使全县人民安然度过了这一困难时期。她总结群众创造的南宫实行“大包干”经验受到邢台地委和河北省委的重视,不仅周总理听取了汇报,并且得到毛主席的充分肯定。毛主席亲自作了批示。1961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转发邢台地委《关于南宫县贯彻“大包干”政策的通报》,要求各地参照执行,在全国推广南宫经验。李瑞山这种过人的胆魄和见识,至今仍然让人们十分钦佩。
2023年清河县戏曲进乡村走进杜家楼
如今,杜家楼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走出来数百位大学生、硕士、博士、解放军官兵,上千名各行各业的建设者。现在全村有826户,2538口人。村党支部村委会遵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宣传红色革命文化,传承红色血脉,抓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修建了村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清百超市等,形成了羊绒加工、金属、配件等企业13家,村南商贸街有商铺130余家。2022年总产值达1.8亿元。杜家楼村与成千上万个村庄一起,正阔步前进在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康庄大道上!
来源:河北乡村振兴促进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