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秀品格 讲好河北故事研讨会”——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詹文宏总结发言
编者按:为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主题教育,弘扬“三牛品格”;为了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促进文旅强省强市建设;为了学孔秀品格,讲好河北故事、繁荣本土文学、工人文学、百姓文学创作,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凝聚共圆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学习孔秀品格 讲好河北故事研讨会”于2024年3月19日,在城市人文空间安吉书院举办。
活动由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中国服务文化网、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电影《孔秀》出品方联合主办。大者安吉书院、陈步峰服务文化工作室承办。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中国服务文化网总服务师陈步峰教授主持,并解析组织策划此次研讨会的缘起在于,因为在全国热播的电影《孔秀》是河北人写的河北故事,是可亲可敬可回忆可触摸的乡愁气息浓厚的本土素材;《孔秀》是一曲那个年代人们尤其是女性的创业奋斗之歌。是对于文化传承、激励后人是不可多得的本土文化教材;孔秀是历经磨难、自强不息、自学成才的从车间走向银幕的土生土长的工人女作家。孔秀是十万纺织大军自强奋斗、贡献奉献的时代缩影与真实写照;孔秀是“三牛精神”和太行风骨的践行者体现者。宣传电影《孔秀》是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是为打造文旅强省强市助力增辉。河北省委原农工部部长,邢台市委原书记董经纬,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一级巡视员、省劳模祝晓光、河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康建平,河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康建平、河北省文旅厅巡查室副主任刘刚、全国劳模、全国扶贫状元、全国人大代表,原村土布董事长崔雪琴、常山纺织集团第五实业公司人力资源部统计员省劳模王彦梅、河北《卫生与健康报》原总编张继胜、省作协.传记小说作家刘锋、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于秀蕊、省老教授协会秘书长徐将林、省空调协会会长马誉国、新华区统战部原副部长王建省、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协会理事庞晓辉以及摄像师宋柏林近50余名专家、领导、企业家、艺术家到会恭贺见证研讨。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河北省白求恩精神研究会会长杜丽荣、全国十佳维权卫士孙常军、省农科院研究员李文明、石家庄诗词学会副会长鲁荣琴、书画家艾九銮、郝秀敏等向大会和张秀珍敬献了诗作书法。石家庄曲协主席姚建新、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李淑珍、毛泽东特型演员向东、援疆援藏英雄王宋堂以及马誉国、徐将林、李文明等奉献了京剧、诗朗诵、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和山东快书等精彩的文艺节目。河北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老主任老馆长、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詹文宏代表组委会做了精彩总结。强调要珍惜河北品牌、挖掘本土题材,繁荣文学创作、弘扬孔秀品格、挖掘讲好河北故事,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助力增辉。下面是詹文宏理事长的发言摘要,应大家要求发来共享。大家好!这次研讨会开的不同凡响,别开生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圆满成功。因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本次研讨会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人,都是有浓厚家国情怀和本土情结的专家艺术家。大家利用健康的情怀、卓越的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共同营造了今天的暖暖的会议气场。体验和传扬了伟大的品格和高尚纯净的精神。今天的会议概括为以下5个特点:一是恰逢其时,春风和畅;是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两会精神、繁荣本土文学创作,助力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的实际行动。二是主题鲜明,格调鲜艳。聚焦讲好本土故事,繁荣本土文学创作,提升河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知贡献度。三是联袂搭台主角闪亮。研讨学习张秀珍土生土长的平民英杰和草根作家,必将在业界和群众中引起更大的影响。张秀珍同志的成长史、奋斗史、创作史,体现了普通工人的力量,体现了巾帼英雄的风采,体现了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直接动力。四是激情饱满,形式多样。做到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结合,或者叫官方与民间的结合、社团组织与专业影视机构的结合、专程采访与作品推荐的结合,会上与会下,或者叫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五是发言精彩,相得益彰。参加研讨会的人员规模不大,但阵容豪华、群贤毕至群英荟萃。各抒己见感染性强、含金量高信息量大、碰撞了思想火花,汇聚了文化共识,大家在热切有序的气氛中分享了张秀珍同志创作孔秀的心路历程,聆听了电影孔秀制片人张阿莉老师和电影宣发总监徐宝妹书记介绍情况,他们为推出河北制造,弘扬河北精神做出了独特贡献。各位专家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企业、有的来自机关、有的来自大专院校;有的是作家、教师,有的是老领导老党员和全国劳模,有的则是资深专家、艺术家,大家感同身受、从不同层面、不同视野。抒发了真实情感,表达了独特见解,也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形成了本次研讨会的宝贵成果。大家提出要把会议成果向省市宣传部、文旅厅局和总工会等部门进行汇报,以更大的力度、动员更广大的力量,巩固拓展电影孔秀和研讨会的成果。需要说明的是,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鲜明组织策划的好。陈步峰先生以浓郁的家国情怀本土情结和敏锐的视角,情系河北大地,总结捕捉河北文化亮点,挖掘打捞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与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河北省决策咨询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一起,组织策划了70余场有筋骨、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强省建设系列研讨会,总结提升了一大批劳模工匠、社会贤达、专家企业家的创新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这次,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紧锣密鼓的组织策划了这场扬正气接地气的文化盛宴,邀请到一大批资深专家和社会各界的优秀代表,共同探讨如何讲好河北故事、助力河北发展大计,我们也向他和他的服务团队以及为大会做出很大贡献的安吉书院授牌致敬感谢。今天我们齐聚于此探讨文学创作,探讨学习孔秀品格,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河北故事,首先要强调的是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们的作品将以小说、剧本、电影、电视剧、诗歌、散文等不同形式影响更多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对于我们这些文学工作者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新形象,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中国力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各种故事形式来记忆和传播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从而引导社会性格的形成。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都在讲故事,诗歌、散文亦然,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讲好了故事。一个好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它能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增进情感共鸣,具有触动心灵和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那么,应该讲什么样的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我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1. 要讲好贴近时代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的确,文学创作离不开时代与现实,也反映出创作者对时代与现实的观察、理解和认知。 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学承担着反映时代发展、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任务。现实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学中的中国故事包罗万象、千姿百态,既有对历史的回忆与记录,也有对当下的观察与见证,还有对未来的描绘与畅想,呈现出中国人不断奋进的昂扬姿态。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新时代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社会现实,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灵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逐渐成为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学的本土性、民族性更加突出,文学的时代感、现实感日益增强。好的中国故事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反映的始终是发生在中国大地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2. 要讲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立足中国现实,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和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人民性,追随人民的脚步,站稳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多举措、多方式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故事以及中国人民追梦圆梦的故事。3. 要讲好励志的故事。励志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或思维修辞,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信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借助励志的力量,成就更好的自己,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贡献。因此,文学工作者应该更加关注和传递励志故事。4. 要讲好身边的故事。很多作家的成名作都带有自传性,这一观点不无道理。例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作品,都带有作者的自传性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子,也是他理想的化身。张爱玲的《小团圆》也被认为是自传体长篇小说。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假面自白》也带有自传性质,描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作品展现了作者的个性,以及他们深刻的体验和研究,这也是他们创作的基础。好故事无处不在,这些故事可能发生在我们的亲朋好友身上,散发着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善于发掘、组织、荟萃提炼,用我们擅长的文学形式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并加以升华。供稿:陈步峰服务文化工作室
来源:河北省村镇经济促进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