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说】贫困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如何应对和消除贫困,成为国际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在中国北方有这样一个小山村,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它用自身的发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应对贫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小山村的“第一桶金”
【解说】坐落在燕山脚下的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过去是处在“环京津贫困带”上的一个贫困落后村。如今,这个20多年前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集体欠债8万元的贫困村,已经发展成拥有十几亿元集体资产、年产值3亿元、农民年均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村,被誉为“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人们称赞这里“创造了塞北贫困山区建设的奇迹”。
今天的周台子村,远看是世外桃源,近看像城市的一个小区,更像是镶嵌在塞外崇山峻岭的一颗明珠。看到这情景,很难想象1987年前,这里是一个集体穷、村子乱、班子软、人心散的“后进村”。
1987年,25岁的范振喜被选为村支部书记,他深知,想为群众办事,集体没钱只能是空想。当时村里有几个零散矿点,先占先得。集体很穷,个别人却因为开矿富得流油,群众意见很大。范振喜的二哥是村里开矿的最大户,一年收入就有8万元左右。
范振喜决心先拿二哥开刀,收回矿点。他把本来属于家人的利益硬生生地拽回到了集体,又收回了其它矿点由村里统一管理。
【同期】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 范振喜
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全村方方面面的提高,只要立足于这一点不掺杂任何私利,所以说我们定位在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为了老百姓,承担责任,承担风险,主动往前走,所以才有今天这么个变化。
【解说】捋顺了铁矿承包关系,村集体当年进账10万元。后来,收回的选矿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周台子村逐渐步入正轨,走上了发展企业的艰难历程。
跨越发展之路
【解说】步入正轨之后,村里又陆续建设了铁选厂、果品加工、花炮、制砖等6个村办企业,于1994年建成小康村,到2002年实现人均收入4280元,成为全县首富村。
2004年,座落在周台子村的承德市属国营大铁矿开始改制,村集体冒着极大的市场风险全额收购了这家公司,把资源、设备、技术、人员全部接收过来。也正是一个小村庄对国有的大型企业敢于接收、管理的决策,使周台子村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发展。
说这金子从哪儿来的,矿从哪儿来的,矿是在周台子村,这是国有企业改制成全员股份制企业,几百个人手中的股份,我们以其十倍到十五倍高价从他们手中跟买股票似的我们收他们的股份。所以说在收购股份过程当中,钱从哪里来,说到这又是另一个方面了,村支书也好村班子也好,能不能为大家担起责任,敢于不敢于为了大家过上好日子去冒这个险。
【解说】从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从4000元增长到8000元,工农业总产值从6000万元增长到3亿;村集体年收入从200多万元增长到3000多万元,全村向国家上缴税金从100多万增长到5000多万元,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从2002年开始,村集体投资建起楼房20多万平米,为村民建立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村民的衣、食、住、行,教育、养老、医疗都有各种定期的补助和福利。
(周台子村)要坚持走共同富裕,党员怎么去带(群众),先富怎么去带(后富),但是对于还有那么三几十户还要跟他们去讲,你们不能掉队,首先你们要有创造的积极性,大家带你们,两个劲一使我说周台子村咱们就都富了。
【解说】近年来,周台子村致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向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发展,在加强对老企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又建起钢构、塑钢、有机肥、羊肉串机等企业,使企业逐步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使全村初步形成了以矿业、建材、现代农业、旅游服务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同期】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村民 苏洪涛
当时各个方面收入都不高,然后靠天吃饭,一年每家每户就靠种点地。但是你看现在村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建起了很多大中型企业包括很多,包括我个人现在也在我们村企工作。
【解说】经过土地流转,村里还打造了大规模的现代观光农业。村里有文化中心、幼儿园、小学,甚至还有养老院。步入这个大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村落,整齐的街道和一栋栋村民自住的公寓楼和别墅,令人误以为是走进了城里的高级社区。
【同期】河北滦平县周台子村村民 吴淑华
过去家里都穷的叮当的,住的小草房,还住的小瓦房,过去那种老房子,你像现在都住楼了,过去谁那家里有车,这会俺家基本上家家有车。
我当时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当时是从旧的一个羊圈改的一个教室,所以说我的小学一年级是伴着羊粪味度过来的。当时条件是非常非常差,但是你看现在我们的村容村貌啊,简直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解说】如今的周台子村,“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产业特色已经形成,2007年,中央党校专门在北京召开“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暨周台子新农村建设实践研讨会”,周台子村被誉为“中国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应对新农村转型的思考
【解说】为了应对转型的压力,村里的新型生物有机肥厂和智能化太阳能供热系统等“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也正在筹建当中。
怎么真正实现脱胎换骨这是最重要的,农民包括我在内,传统的旧的意识很强,如何更新观念,思想再往宽想,视野再宽一些,思路再壮实一些。从村支书,到每个村民都得提高素质,素质怎么提高,我们得拿出专项经费,咱们内部自己学,上外头学,请进专家教授,一些先进好的做法,引领着咱们学。
【解说】如今周台子村计划着通过五年的“二次创业”,使周台子村到2020年末在现在人均收入1万元基础上翻一番。
周台子村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思想一定要同步,否则周台子村现在看着似乎是先进,最终是落伍的。所以我提出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没有新农民你把新农村建设起来也不会长久。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刘浩
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在中国有很多像这样的小山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也许周台子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和思考的意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