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汪村是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首批小康村。改革开放以来,南小汪村利用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并通过科学管理,使全村呈现出规范有序、稳定平安、和谐幸福的新景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标杆。
南小汪村地处邢台市市郊,现有居民625户,1950人,集体固定资产4亿元,集体年收入1300万元,人均年收入15000元。2009年完成23栋860套城中村改造工程,村民全部搬进现代化的住宅楼,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没有贫困户的村庄
南小汪村曾经是邢台市有名的穷村。1980年代,村民靠种菜卖菜度日,人均收入200元左右,村集体资产不过几万元。“好女不嫁小汪村”是当时南小汪村窘迫的写照。
穷的根子在于没有致富路,乱的根子在于没有好收入。1982年,以村支书孙双合为首的双委班子挑起重任,开始了长达30年的创业发展之路。他们提出了“走出黄土地,拓宽致富路,发挥靠近市区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梦想。
1987年,市区主干道泉南大街、团结大街穿村而过,南小汪村抓住这天赐良机,相继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170余间沿街门市,全部出租,当年收入就达28万元。紧接着,南小汪村先后投资300万元,在泉南大街、团结大街、郭守敬大街、公园东街建起沿街门市600多间;投资30多万元办起了交通设施维修厂;投资250万元建成面积达2900平方米的燕春服务楼;投资350万元建起了鹏飞大酒店;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陶行知实验中学;投资1800多万元建起了南小汪村老年人服务中心,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大大巩固了村集体的经济基础,使村集体谋划大发展有了可靠的经济来源,一举解决了本村及社会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南小汪村在投资三产上创出了经验,他们的目标也更加远大,把围绕村边盖门市扩大到全市范围盖高楼。1991年,南小汪村在邢台市最繁华的中兴路街口投资2200万元,建起了一座高五层,面积到两万平方米的商业楼——新亚商城,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80多万元。
2002年,南小汪村投资380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三万平方米的双安购物广场,年可为村里创收260万元。
南小汪村富了。村集体一年收入1300万元,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村民生活,可以有更多的财力改善居住环境。
村里实行“生活保障金制度”、“退休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对年满18周岁的村民每月发放生活保障金350元;对女45岁、男5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700元退休金;村民凡是同一病例累计医疗费5万元以上的,一次性救助2万元;对在校学生实行补贴,每人每年600元,对成绩优秀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5000元。
2009年,南小汪村完成了旧村改造,全村六百多户村民全部搬进了现代化的楼房,“双气”、装修、物业的费用全部由村集体负担,村民不花一分钱就可直接入住。村民每户每月还可免费使用12吨生活用水。
为了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还投资150万元,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了篮球场和健身广场。
一年一度的村民运动会、“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文明新风户”评比等一系列活动,让全村上下其乐融融,幸福和谐。
没有告状户的村庄
目前的南小汪村双委班子已是连选连任31年的坚强班子。村支书孙双合的经验是,凡事一碗水端平。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公平公平,只有老百姓认可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
公平靠的是良心,更靠的是完善的管理制度。村双委会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实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三日制”和书记“631”岗位目标备案,坚持开展“三会一课”和“面对面谈话,零距离接触”活动;实行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制定了《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社区成立了居委会下属的11个组织机构,制度完善,机构健全,形成了一套政令畅通、运转高效、反应灵敏、落实到位的管理监督机制。
畅通的民情渠道是村庄治理的基础。31个居民小组连接着全村2000口人喜怒哀乐,治保、调解、理财、监督、卫生、计生、红白理事会等11个组织机构专职为村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凡涉及全体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财务收支、宅基地审批、计生指标安排、救灾物资发放等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
1993年,村支书孙双合妹夫王富锁在盖房时,没经村双委会集体研究,多占了四米多宽的房基地,并按规定交了2000元使用费。孙双合知道后,把妹夫叫到办公室说:“划宅基地是要集体研究的,这是规定。我认你这个亲戚,可是法规不认亲戚”。责令其马上拆除。不触动法规这条红线成为村双委班子铁的纪律。
村支书孙双合自称是最穷的支书,确实如此。村里财务实行实行收支两条线,花大钱开大会,花小钱开小会,一分一厘在财务账上清清楚楚。几十年来,南小汪村在三产运营上的资金有几个亿,双委班子没有一个揩过油“湿过鞋”。上级几次审计监察,感动得审计人员连连称赞,认为这是一个让党和人民信任的模范班子。
2007年旧村改造,恋家守地的村民面对拆迁观望等待。干部干部,先行一步,村支书孙双合、村主任唐树贞第一个将大锤轮向自己的房子,为全村全面拆迁铺平了道路,成为全市旧村改造拆迁速度最快的村庄。
回迁是村民最担心“暗箱操作”的问题。村双委会始终把“公开、公平、公正”作为铁的原则,编制了周密的计划,严密的步骤,严格的程序,在面积置换、楼层选择、车库和小房分配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方面,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决定。分房采用最公平的抓阄方式,由上级办事处纪检监察部门监管,并全程录像备案。
为确保拆迁户顺利过渡安置,村里还向村民提供搬迁租住费每平方米8元,一次性搬家费每平米3元。直到村民搬进新居,村集体为村民提供的搬迁费和搬家费就达270多万元。
由于整个拆迁回迁过程按法律法规办事,按村民的意见办事,按科学公平合理的手段办事,无一户拒拆,无一户上访,无一户不满意。
南小汪村距离市人大办公地只隔一条街,村委会不担心村民去上访。这是一种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一切为了村民的利益。
没有防盗网的村庄
2007年以前,南小汪村共有5个生产队,居民区分为三大片。7条小路、20余条小巷、50多个路口、620处平房,是个四处漏气、环境脏乱差、治安案件时有发生的“头疼村”。
随着城中村的改造,南小汪村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2007年旧村改造一期14栋楼、2009年二期9栋楼共计860套新民居相继建成后,村民全部回迁,一个崭新的南小汪新区落成。
村民集中居住,为小区管理奠定了基础。为了把新社区管理好,村里专门成立了物业科,负责管理和服务。
安全监控全覆盖。村集体投资33万元,在物业科设立监控室,安装监控主机6台、红外线数码高清监控探头81个,实现了小区治安监控无盲点全覆盖。村里还成立了20余人的治保队伍,配备了对讲机等物防器材,分组在小区内实行24小时不间断安全巡防。
在实行物业零收费的基础上,小区绿化有人剪、保洁有人扫、垃圾有人运,各有制度,各有标准,各负其责。
走进南小汪新小区,地面清洁如新,花木错落有致,车辆摆放整齐,秩序井然有序。
新区建成四年来,由于技防设施齐备、人防手段到位,居民安居乐业,无一户安装防盗网,未发生过一起治安、刑事案件。两任市委书记来此考察,成为邢台市平安城市建设的典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