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河北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高龙潭村借管件崛起

发布时间: 2011-03-29
    10年间 村庄“脱胎换骨”
 
    坐落在 盐山县边务乡西北角的高龙潭村,是一个2001年刚成立的村庄。这里生活着160多户人家,660位村民。但就是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10年间,从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发展到现在年产值超2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
 
    “刚建村时,我们以农业为主,只能解决温饱。随着当地管件产业的发展,我们瞄准了工业强村的路子。”村主任高金铎说。
 
    村子刚成立时,受当地管件产业发展迅猛的影响,也有着4家管件厂,但受电、水、路限制,不久便关停了。工厂“歇”了,但生产管件的思路没有“歇”,厂里的业务精英走出村庄,依靠积累的管件销售经验,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起40多个管件销售网点。这为村里管件产业发展奠定了“人脉”基础。
 
    留下来的村民开始思考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他们把修路作为第一步。2005年,村里几位企业负责人共同垫资20多万元,修成了连接盐山、孟村的盐塔路,村里又陆续打了深机井,增加了变压器。3个月后,村班子在路旁“立”起了钢材市场。这为村子管件发展提供了原料保证。当年,村里就引来了投资超百万的5家企业。
 
    高龙潭人为了能让外来投资商留得住、干得好,除了完善水、电、路等设施以外,还成立了市场管委会与工商联会,负责企业的保卫工作,帮助企业缴纳各种税费,使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并延伸了产业链条。现在,全村陆陆续续引进、建起60多家企业,成为有名的管件产业基地。
 
     产业滋润 农民“改头换面”
 
    每天早上7点半,村民王海峰就收拾妥当,准时来到村里的管件企业上班,加上奖金,去年他收入了6万多元。“这么高的收入,还得感谢村里让咱改变了观念,以前只知道种地,随着村里企业增多,才慢慢学会了管件生产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王海峰说。
 
    和王海峰不同,村民刘立新原是一名管件技术工人,技术成熟后,想自己干,可苦于没有资金,他找到村委会。村委会经过考察,帮助他从银行贷来了款。现在,他的企业年纳税超过了100万元。
 
    “村里从20岁出头到50岁左右的人大部分都在家门口的企业打工,男人做技术工、搬运工,妇女做会计、服务工。一部分有技术的人自己还当上了老板,现在村民老板达到40多人,目前还在不断增加。”高金铎说。
 
  眼下,高龙潭村一年四季守在田里的人已经不多,自己的那几亩地只能“赚个口粮”。虽然平时打工忙,但村民的耕地还坚持种,只不过都交给了大型机械。村民刘洪燕看到村民耕地忙不过来,就买来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农忙时节,他经常一个人“管理”着村里几百亩地。
 
     经济发展 百姓“乐享其成”
 
 
    宽敞、整洁的街道,新建的新民居和老年公寓,商业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走在高龙潭村的街道上,更感觉像是在城镇中。
 
    “村集体有钱了,老百姓当然是第一受益人。”高金铎对记者说,村里规定,全村土地每四年调整一次,保证人均耕地1.5亩;村集体收入定期给村民分红,去 年人均分红2000元;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领到养老金200元;考上一本的学生每人每年获奖励2000元,考上二本获奖励1000元,三本及专科奖励500元,高中生奖励300元;村民的新农合参合费用由村集体全额补贴……这些惠民政策,从不同方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越性。

 

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