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河北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白庄 渤海湾畔崛起的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07-01-28
  白庄村隶属黄骅市旧城镇,有 242 户、 784 人,现有耕地 6000 亩。多年来,白庄村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村庄现代化”,按照“经济发展、以工补农、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特色产业,倾力建设生态园区,全力创建文明家园,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2005 年,白庄村实现工业产值 6.5 亿元,上缴税金 1500 万元,出口创汇 6500 万美元,人均纯收入突破 1.2 万元,人均创利税达 2 万元。 2006 年,总产值有望突破 10 个亿,实现利税 2 亿元。
 
  白庄村成为全省首批“小康村”,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获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以工富民,非农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
  白庄村由穷变富的根本原因是,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路子。白庄村小人少、地少地薄,以前祖祖辈辈以农为主,起早贪黑辛勤耕作,仍吃不饱饭。
 
  穷则思变,困则图强。经过反复考虑,他们把目光转到上企业、办工厂。 1988 年,该村同新加坡李照机械工业公司合资组建了金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建起了占地 300 亩的金海工业园,被美国育农实业有限公司、宝安国际有限公司等跨国公司评为 AAA 级信用单位。
 
  白庄人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一直专注以钉、丝、网等为主的五金制品业发展,走专业化道路,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和新设备,培植和壮大企业在五金制品行业的竞争力,坚定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2003 年,规划建设了 5000 亩台湾工业园, 2004 年,与台湾景丰国际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总投资 1.2 亿元的聚金公司球化线材和干壁螺钉项目、与河北五矿合资组建的海鑫五金制品公司焊网项目全部投产达效,创产值 2 个亿,实现利税 2000 万元。 2005 年,与台湾承源公司合资兴建了投资 1 亿元的雄华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高强度螺栓项目,与美国华商公司合资 5000 万元兴建了爱邦公司海底焊网项目。
    目前,该村拥有金海、聚金、雄华、爱邦、鑫海和伟畅六大公司,生产焊网、干壁螺丝、高强度螺栓、元钉、卷钉、地桩、隔离栅、镀锌铁丝、木工机床等 100 多个品种的五金制品,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
 
  到目前,黄骅市最大的台湾工业园 2000 亩成型区已基本建成,园内吸引了干壁螺丝、五金焊网、高强度螺丝、海底焊网等 4 个超亿元大项目。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农民变成了操纵现代机械、有固定收入的产业工人,年人均工资达到 10000 多元,全村 85% 的企业工人持有公司股份,每年村民从企业得到的工资收入和股金红利收入达 600 多万元,人均 1 万多元。
 
以工强村,城镇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
  白庄村企业总经理和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村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交叉任职,这种村企融合的管理机制,有效地兼顾了企业、村庄、村民利益,为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7 年,他们进行“空心村”改造,制定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建造、集体补贴的具体方案,村集体出资 400 万元,仅用两年时间,改造和新建住房 148 幢,95% 的农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人均住房面积 40 平方米。
 
  从 2003 年至今,村集体又投资 500 多万元,在村内铺设了五纵五横的柏油路,修建了中心花园,栽种绿化苗木 3.5 万株,完成了 2000 米的环村绿化带。建起了图书室、健身房、多功能厅、老年活动室及高标准学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对 60 岁以上老人和教师给予生活补贴,给重症病人予以额外照顾。成立了村老年协会,每五天进行一次集中活动,老人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为村庄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治安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余热。去年又投资 20 万元,安装了沿辛黄线 1 公里的路灯,使村庄环境大为改善,农民业余生活得到进一步充实。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外来人口迅速集聚,白庄人对工业加工区、生活居住区和中心活动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提高村庄的承载能力。他们制定了“理念超前、规划在先、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城镇发展目标,向着“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目前,已由省规划设计院设计了《白庄村庄建设规划》,计划用 10 — 15 年,分期对村庄实行楼房化、别墅化改造和园林化、生态化建设,把白庄建成集金海、台湾两大工业园区、4 个别墅群、2 个员工住宅区、一所现代化中学、一所标准小学和一个中心广场的新村,逐步形成“生活服务区、休闲娱乐区、文化教育区、工业生产区和生态农业区”的优良格局,建成 3 平方公里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初具规模的新城镇。
 
以工补农,产业化加速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发展工业,为工业利润反哺农业创造了条件。自 2001 年起,村集体从企业上缴集体积累中拿出 100 多万元资金,用于打井办电、铺设管道、土壤改造、调整种植结构、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等,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全村 6000 亩耕地进行了统一规划,按照苜蓿、冬小枣、粮食作物“三个三分之一”的种植格局,划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北片建成 300 亩冬枣、绿化苗木科技示范园,南片建成 1000 亩金丝小枣种植园,东片建成 1000 亩苜蓿发展区,西片建成 1100 亩集中产粮区,彻底改变了单一种植结构和一家一户的耕种模式,形成了“东边苜蓿、西边田、南北都是枣树园”的农业结构调整特色。
 
建强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
  白庄事业成功的背后,有忠实实践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利益的好班子。村班子始终铭记权力源于村民,服务于村民,不拿权力当“摇钱树”、“护身符”,以一片爱民之心,为村庄发展无私奉献,恪尽职守,从而增强了村班子的凝聚力,也赢得了全体村民一致认可。
 
  两代事业心责任感强、富有经济头脑和创新精神的支书一直奉行“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创业精神,牢记权力就是造福于民,有魄力,有干劲,真正使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这种“不在守业中求生,要在发展中图强”的创业精神和对群众永不褪色的朴素感情,是白庄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一种难以估价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黄骅市旧城镇白庄村党总支书记)
 

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