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河北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河北省盐山县庆云镇

发布时间: 2021-12-11

  庆云镇地处盐山县城东南28公里处,地理位置东经116度59分至117度30分,北纬37度49分至38度06分,南依漳卫新河与山东省庆云县隔河相望,东、北、西分别与杨集乡、望树镇、孟店乡接壤,总面积66平方公里。205国道纵贯南北,县中心公路横穿东西;村级公路四通八达,境内沟渠纵横,自南至北有寺北干沟、王信干沟、无棣干沟等形成庞大的排灌体系。全镇辖45个村,人口4万,耕地面积5.35万亩,2011年全镇工业总产值9.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农业总产值1.84亿元,人均收入4740元。


    一、历史沿革
    庆云夏属兖州,商属蒲姑(亳姑、薄姑)国,西周武王时即有姜齐无棣邑,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秦属齐郡。汉属渤海郡,三国时属乐安郡,晋属乐陵国,南北朝属乐陵郡。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置县,因古有无棣水和无棣邑,故称无棣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废。洪武六年(1373年),县恢复,改名庆云,隶属沧州。县治在盐山县庆云镇。自置庆云县,300余年隶属沧州,近200年属天津府。中华民国时期又属沧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属山东德州,1953—1958年又属河北沧州。1958年11月盐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称孟村回族自治县,不久改称盐山县,隶属天津市。1961年恢复庆云县,县治在今庆云镇。
    庆云镇抗日战争时期属庆云县。1948年建庆云县五区庆云乡。1958年盐山、庆云、孟村合并时划归盐山县,建庆云人民公社,辖90个村。1961年4月复归庆云县辖,同时划出81个自然村,分别属新建刘范、玉皇崔、后张公社(今属山东省庆云县)。1965年河北山东隔河划界时,又划归盐山县。1984年庆云乡改建庆云镇,其辖区和驻地不变。1993年2月乡镇合并,刘范乡、玉皇崔乡划归庆云镇,驻地不变至今。
    庆云旧城:明洪武六年(1373),置庆云县。知县杨思义移县治于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北岸庆云乡址,草创城垣。正统二年(1437年),知县王恭,大加修葺,初具规模。“城凡四门,东西孔道皆有关旋,以南北二门地僻闭之。”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筑,城墙周回四里,高一丈五尺,又浚池於下,宽三丈,深一丈。表立四门,东曰“瞻岱”、南曰“观澜”、西曰“拱宸”、北曰“望海”,南北二门仍闭。以后各代,或改四门,或建楼橹将台,多有修茸,不一一赘述。至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建新县城,鬲津河北岸庆云城,为县治凡590余年。置庆云县时,因境内有庆云乡,以此名县并移县治于此。庆云乡址原称李太仆家。东二里许,有一条土阜,蟠踞鬲津河中流,蜿蜒数里,形如卧龙,名卧龙冈。卧龙冈四面环水,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五彩祥云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咸丰四年《庆云县志》有“如直棣庆云,地滨海滢,星次危分,嘘气成云,邑由斯而得庆”之说,崔旭曰:“无棣旧有庆云乡,明初因以名县永乐避讳之说,后人附会今以明史正之。”也就是说,庆云之名至少是与无棣的建制同时产生的。
    古迹现状
    一、泰山行宫
    泰山行宫位于河北省盐山县城东南28公里的庆云镇西关村,南毗邻漳卫新河,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迄今已历637年,为庆云八景之一。相传姜太公保大周统一天下,各大小官员及眷属均封神位,泰山顶封让于碧霞元君,碧霞娘娘遂隆旨,为西地长安到泰山每500里建一行宫,为其歇间,故名曰泰山行宫。泰山行宫坐南朝北,布局为中轴称式,由北往南依次是铃铛阁(门楼),行宫大殿,照壁。宫内苍松翠柏,四周绿柳成茵。 1986年,河北省文化厅文物局拨专款对正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1993年7月20日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0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是泰山行宫的主体建筑,进深五间,面阔三间,单檐四柱。建筑在1.2米高的台基之上,通高7.7米,为硬山顶勾连搭式,前后有厦廊,后抱厦与垂花门相连,殿内明柱12根,五架梁,墀头与戗檐上有透雕花砖雕动植物图案和人物故事,古朴玲珑,栩栩如生,四周沿筑矮花墙。青砖筒瓦,花卉滴水,龙纹瓦当。大脊两侧各有一只吞脊大兽,蟠屈上弯,背负宝剑。殿内6根朱柱布局合理。东西山墙的南北两端各有一组镂空砖雕,均为神话人物,一组是“王母东巡”,一组是“天女散花”,造型玲珑独特。山墙属硬山小式造风格。该建筑的彩绘系民间传统的苏式手法,即几何纹与花卉相结合,砖围花墙,“八角过门”是庆云八景之一。
    铃铛阁:泰山行宫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宏伟轩昂,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殿宇式单檐歇山造,楼阁柱廊环绕,四檐角飞起,有檐柱18根。因四边椽头系有铃铛108只,且四檐角又系4只大铃,风起铃鸣,萦纡耳畔,故称“铃铛阁”。下层是一砖砌拱券式通道,为出入泰山行宫之门。通道两侧各修有拱门,内建有迂回曲折的踏道可通达上层。“西山暮笛”被列入庆云八景之一。
    二、庆云文庙
    座落在河北省盐山县城东南28公里庆云镇中学院内,南临漳卫新河,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鼎建,内供孔子像。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为文庙(古称学宫)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殿脊以翠瓦覆顶,两头砖雕龙头,顶挂鎏金瓦,有黄绿瓦间做的棋盘心,四角飞檐,朱漆门窗、为五抹步步锦格,殿内面阔5间,进深3间,东西长20.3米,南北宽10.6米,通高10米,内有明柱12根,每根粗达一围,殿基为1.6米高的砖砌平台,梁架、外饰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风格。殿前有东西厢房相对称,高台基、前出厦、硬山顶、布灰扳瓦,面阔5间,进深1间,东西宽6.1米,通高7.35米,各门相通修有甬路。南房开有前后屋门,前后院相通,院内古柏,布局有格,参天苍翠,整个文庙古迹古香,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内供奉历代社会名流贤达塑像。院内尚存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重修庙学碑一通。该殿自明初至1914年,先后进行过十次绘饰修缮。1983年河北省文物局拨款1万元对殿顶进行维修。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衙署二堂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建,系原庆云县衙的主体建筑之一,面阔五间,长16.5米,进深四间,宽9.5米。硬山顶,小式造。除门窗外,堂内梁架、柱础,均保持明代营造风格。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明监狱遗址
    现庆云镇政府南50米处,该监狱系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创建,历代使用。旧址坐西朝东,大院正南有砖砌基的土坯房数间牢房,院内正北面有看守楼及其他防范设施。在1965年庆云县治南迁山东时,拆走了檩梁、门窗等,仅剩残垣断壁。1993年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环境
    一、历史文化
    庆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传“庆云”之名,乃明代皇帝朱元璋所封,有“吉庆祥云”之意。当时城东有一卧龙岗。冈上树繁草盛,其上空常被云雾笼罩。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明洪武六年(1373年)在此设立庆云县,建筑县衙、监狱、泰山行宫、庆云文庙等等。时跨635年,除庆云监狱在1965年庆云县治南迁山东时,拆走了檩梁、门窗等,仅剩残垣断壁外,其他建筑均保存完好,均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人文环境
    庆云镇商贸发达,具有悠久的商贸传统和丰厚的商贸文化底蕴,春秋时为齐国北部渔盐之区,出现了商贸萌芽,大规模的商贸活动始于隋唐,盛于明清。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境内盐产丰富,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当时每天过往的大小盐船300余艘,经京杭运河,逆水而上直达江南,运量超千吨,小枣成为当时贩运的主要货物之一。离庆云镇2公里的周尹村一株隋末唐初所植唐枣树,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虽饱经风霜,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相传隋末瓦岗寨大将罗成曾在此树拴过马。明清时期,商品种类日趋丰富,交易更加繁荣。小枣交易成为仅次于原盐的第二大商品。据《庆云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已有枣树3万余株,年产150万斤。境内马颊河畔的浏阳桥头成了相当规模的小枣交易市场,日交易量500担以上。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庆云人如鱼得水,广开商品流通渠道,以商为生的“职业商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机床附件、纺织配件、粮食购销三支商业大军,几千人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编织起了一个巨大的民间流通网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奠定了现代商贸发展的基础。
    三、政治、经济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建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加,出现了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一是国内安定团结、政治稳定;二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由于国家经济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出行旅游欲望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文化、商务交流更加频繁,加上庆云镇的千人推销大军,这一切都有利于庆云镇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
    四、地理位置
    庆云镇东临渤海,北依京津,素有“冀鲁枢纽,京津门户”之称,邻近天津、黄骅、东营三大港口,位于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中心,205国道穿境而过,将要建设的邯黄高速距庆云镇仅30公里,从庆云镇出发可实现“一小时下海(黄骅港)、两小时上天(天津、济南机场)、三小时进京”。庆云镇古迹群是京津南、泰山北少有的历史古迹可观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
    五、周边环境
    山东省庆云县经济发展迅速,近几年在经济基础做保障的前提下,追根溯源,重建历史古迹,大搞旅游业,兴建北方旅游胜地,投资超亿元,占地300亩,黄河以北、京津以南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海岛金山寺已基本建成。盐山县庆云镇与山东省庆云县仅一河之隔,两处名胜古迹相距不到9公里,205国道贯通其间。河北省庆云镇是山东省庆云县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省庆云县在历史上是河北老庆云县的属地。在1965年,冀、鲁两省交界处行政区划变更时,老庆云县城划归盐山县庆云镇,漳卫新河南新建山东省庆云县,也称“新县”。山东省庆云县没有庆云镇的历史源头和历史传承,旅游开发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借助山东省庆云县开发旅游产业的时机,搞好两地旅游合作,发挥河北庆云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山东省庆云县的经济强县优势,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和开发名胜古迹资源,实现强强联合,将会极大推动两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无省界的北方旅游胜地和互利共赢冀鲁合作产业。
     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行、跨越发展的思路,紧扣古镇保护与发展的主题,重点加快建设旅游名镇,以恢复明县衙整体风貌为核心,从泰山行宫、文庙,修建仿明一条街入手,把休闲旅游业发展成为我镇的重点龙头产业,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将古镇建设为国内知名的休闲旅游观光目的地。
    二、总体要求
    1、弘扬优势和特色,明确文化旅游的发展定位,打造方圆500公里内唯一的明朝县衙。
    2、坚持政府主导、推进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强化政府在规划实施、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方面的主导作用,确保了开发保护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把握规律,创新建设。结合自身条件,借鉴周边发展经验,走差异化、补缺性的路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与乡村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面。
    三、发展保障
    1、成立庆云镇古镇开发领导小组,指导开发规划的实施,研究制定发展政策,协调开发的有关问题。
    2、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和山东省庆云县的联系,加快推进旅游一体化进程,实施区域旅游协作,开发结构合理的旅游休闲产品。
    3、保障资金的投入。争取省、市、县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融资,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快速、持续、协调发展。
    四、空间布局
    1、保护、扩建泰山行宫,发展成为道家旅游胜地
    2、保护、维修文庙,复文庙学宫之本色,再现几千年儒家文化积淀
    3、以衙署二堂为基础,《庆云县志》为依据,恢复明洪武县衙的原来风貌
    4、修建仿古一条街,两侧建仿古建筑,再现明古城风貌
    5、在漳卫新河北岸修建沿河景观带,发展生态旅游
    6、修建旅游客运站
    为继承先贤,保护历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上级文件的有关精神,盐山县庆云镇特提出申报河北省文化特色乡镇,请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给予审核为感。


来源: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