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河北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唐山市开平区郑庄子镇经济强镇

发布时间: 2021-12-21

    郑庄子镇地处唐山市开平区西北部,西南与唐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毗邻,北与丰润区接壤,东与开平区开平镇、栗园镇相连。现辖18个村,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万亩,现有镇区常住人口2万人,流动人口1万余人。

    郑庄子镇工业发达,钢铁行业年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总量的90%以上。全镇共有各类企业77家,其中工业企业45家,涉及轧钢、冶金装备制造、锻造、烧结、物流等多个行业。河北银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民生、稳定”三大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优环境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镇、统筹兴镇、民生稳镇“四大战略”,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2007年至2012年间,先后被省、市、区评为“河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唐山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单位”、“唐山市创建全国绿化攻坚模范城市先进单位”、“唐山市信访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唐山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开平区领导班子综合考评优秀单位”、“开平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开平区文明单位”。

   

    一、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
    该镇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借助镇域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毗邻市区的区位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产业升级和协调发展,保持了全镇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1、经济总量逐年攀升。近年来,全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指标逐年攀升,跃居全区首位,实现稳增长。2010年,全镇乡镇生产总值完成29.7亿元,全部财政收入4.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2011年,全镇乡镇生产总值完成32.8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实现全部财税收入5.2亿元。2012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00元;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7.3亿元,实现工业利税11.0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完成35.59亿元和10.6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实现全部财税收入5.98亿元,位居开平区首位。
    2、项目建设不断推进。2007至2012年期间,全镇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8亿元,新上项目35项,其中亿元项目14项、千万元项目21项。银水、唐银钢铁、渤海冶金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已成为该镇乃至开平区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和重要保障。其中,唐百集团银河物流项目的建设填补了唐山市中东部无大型生活性物流业的空白;渤海冶金园区项目设备安装投产后将填补华北地区的一项空白;泉河陶瓷厂铁系黑釉曜变天目陶瓷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国内首创,促进了陶瓷工业技术进步;银水集团2010年来先后建成超细矿渣粉生产线、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项目和汽车钢圈、高频焊丝二次创业转型发展项目,推动了全镇的跨越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上千个,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问题。
    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立足镇域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构建“一极一区一带”(工业增长极、产业聚集区、物流经济带)立体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该镇钢铁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中发展,钢材产品远销国内外;渤海冶金等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一是银水、唐银、渤海冶金等领军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在引入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注重发展能耗低、产量高、无污染的循环经济项目,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进一步加快。二是建成以银水大厦办公楼、沿街商贸门市、仓储为一体的银水金属物流项目,三产比重不断提升。同时,以银河路为轴线,南北贯通,东西呼应的银河物流经济带的形成和发展,突破了该镇有史以来经济发展“一钢独大”的平面化模式,奠定了“优二强三”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抗风险能力。三是大力引导推进城郊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功申请注册“小屯红”牌西红柿、“福伟佳”特色养殖农产品商标,成立郑庄子富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4个专业合作社和任信屯基层供销社,积极鼓励农超对接和不断延伸特色养殖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4、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7年来,全镇累计投资5.48亿元,实施节能减排项目13项,取缔水泥机立窑5座,建设了唐银高炉煤气发电、烧结机脱硫、煤气发电等一批节能项目,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指标、市达减排指标和市达淘汰落后产能指标。2012年,按照市、区下达的工业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完成5家污染较大的钢渣洗选、堆料场等企业的取缔、拆除工作,停产整顿1家,并对7家污染企业进行整改治理。全镇工业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达标率大于70%,固体废弃物处置率大于80%,危险废物处置率100%,无重大污染事故发生,工业环境不断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基础设施完善,管理规范。
    1、区域规划合理。依据郑庄子镇经济社会“十二五”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研究制定了《郑庄子镇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研究制定了《郑庄子镇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和《郑庄子镇农村土地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构建“两区一带”(即产业聚集区、中心村聚集区、银河路辐射带)空间布局的实施意见,具体规划了以产业聚集区率先突破,带动中心村聚集区和银河路辐射带的跨越发展的落实措施。将镇域发展与市区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科学谋划贾庵子村老庄址以及二炼铁周边商业街改造建设相关工作。同时以推进唐银、银水等骨干企业转型发展和二次创业为重点,合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努力引入新型产业项目,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2、基础建设完善。2010年以来,实施了镇政府迁建工程,建设了计划生育服务站、文化站、法庭和地税分局,进一步提升了以行政办公区域为中心、以贾庵子新农村和银联社区为人口聚集的中心镇建设水平;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全镇道路硬化率超过95%;新打机井41眼,实现18个村的人畜饮水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完成银河路车场扩建、陡电二期凝改抽热力管网、马北路至银河路污水管线、东外环燃气管线工作,道路排水、照明等设施进一步完善,电力、电信设施按规划建设,与全部行政村连同;建成了银联花苑垃圾片区中转站,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现有绿化林地面积3000余亩,绿化率超过30%;建成贾庵子新农村老人服务中心,完成了惠及2000余户居民的银联花苑小区天然气管网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公共服务健全。在教育教学方面,辖区公办小学三所,共有小学教学班28个,学生1001人,教师100名,教育设施比较完善。2011年,筹资2650万元,建成了占地27亩、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的贾庵子新小学,全镇教育环境进一步改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小学毛入学率100%。在文化发展上,建有镇文化站、农业技术服务站、村民活动中心等站所,组建农村文艺队伍10支,创建3个“文艺特色村”,建成农家书屋18个,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在商业服务网点建设上,有集贸市场4个,便民超市、金属材料销售点、物流服务区等覆盖全镇,经营有序。在医疗卫生方面,积极开展“健康开平、幸福人民”行动,新建了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完成14各村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医疗设备配备到位,镇域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升,全镇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普查服务率100%。在社会保障方面,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适龄退休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老人、孤寡老人社会供养率达100%。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有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站、5个居家养老院服务站、1个敬老院和17个村民活动中心,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三、镇村管理规范,环境面貌好
    1、环境改善卓有成效。一方面,按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五大工程”、“15件实事”任务要求,着力推进“四清、四化、五改”工作,制定实施《郑庄子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郑庄子镇绿色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郑庄子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方案》,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综合治理评比考核制度及农村环境卫生监管长效机制。全镇设有镇村建设、土地所等职能部门,人员编制到位,配备垃圾清运车2两台,洒水车2台,18个村配备保洁人员95人。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卫片执法,全面规范镇村土地使用和宅基地建设,违法用地、建设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各项管理进一步完善。
    2、社区管理不断创新。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2011年积极探索并实施农村社区物业由村委会管理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圆满完成了银联花苑小区物业的交接,成立了银联花苑小区物业公司,实现了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区农村社区化管理提供了经验和模板。2012年研究制定《郑庄子镇银联片区社会管理机制》,打造了以以“联勤、联防、联调、联管、联治、创平安乡镇”为内容的五联一创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化管理新模式,得到市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3镇村建设新显亮点。2008年以来,该镇建成了贾庵子新农村,完成了小代庄、张庄子两村的整体搬迁,在市区结合部区域形成了一个占地450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可安居4100户的城镇新区。2009年,贾庵子新农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新民居优秀示范村,2010年、2011年连续两届被唐山市政府评为“最美乡村”,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文明村”,2012年9月,又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吸纳为成员单位,并被授予“中国特色村”荣誉称号。


四、社会和谐稳定,整体形势稳

    1、信访稳定。整合资源建立健全了镇“群众工作室”,全镇18个村设立了群众工作站。严格落实领导班子成员接访、约访、下访制度及领导干部包村包案责任制,坚持实行领导班子接访、约访、下访和重大信访事项会诊调处机制,全面开展信访隐患大排查,周汇总、月调度信访工作制,对各类信访问题及时沟通,共同会诊,彻底化解。近年来,在全国“两会”、“十八大”维稳重要时期,全镇未出现突发性群体事件,镇域信访形势比较稳定。
    2、生产平稳。以重点督查和全面排查相结合,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打非治违”、“九月飓风”等专项行动,与60余家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对26家重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现状评估,依法强化违规企业停产整顿、关闭取缔、从重处罚等惩治措施。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岗位模拟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率达100%。三年来,全镇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3、治安有序。充分发挥社会矛盾综合调控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综合调控工作体系,使矛盾纠纷预防、排查、治理、化解工作有效衔接。依托社会管理网格化隐患排查机制,整合信访、综治、司法等部门,全面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成立了镇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各项规章制度,构建了镇域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及信息平台,协调工商、地税、派出所、综合执法等部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大清查,全镇未发生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社会秩序和治安形势总体良好。



来源:

首页